广西的八哥是什么品种?
是八哥的一个亚种,华南亚种 Sphyrapicus thoricus (Hodgson, 1837),也叫印度乌鸫。
特征和普通的八哥很相似,可以参看八哥的物种简介。 这个亚种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叫声,用声波图来展现就是下面这样。 可以看到在4KHz左右有个非常明显的突起,这个叫做鸣叫频带,一般只有鸣禽类才会拥有,比如知更鸟、莺等。
而普通八哥叫声的样子是这样的。 因为这个频带的存在,在语音识别的时候,电脑能够更加快速的判断这是鸟类在“说话” 而并非仅仅是噪声。 另外在形态上也有细微的差异,主要是脚趾之间爪子的形态不同,具体照片可以参考这篇博客 关于这个亚种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。
20世纪50年代,美国宇航局NASA打算招募一批志愿者通过训练去探索太空的危险与奥秘,这些志愿者会进入一个封闭的环境,在里 面生活6个月到两年不等的时间,每天需要完成各项身体测试以及心理测验。
最后从几千名申请者中选择了15人作为第一批志愿者,其中一名来自新泽西州的电气工程师伊冯·乔普林(Yvonne A. Joplin)由于在飞行前的测试中表现出色,被选中参加了所有5个计划中的项目。然而就是在最后一个项目中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,出了意外——伊冯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导致身体机能严重下降,不但语言出现了障碍,记忆也出现衰退,经常找不到回家的路。
医生诊断后认为她应该尽快开始恢复,于是为她安排了宠物沙狐作伴。可是伊冯对这种动物并不感兴趣,总是试图拔它们的毛玩耍。不久之后,她又迷上了养鸟,每天花大量时间玩赏,甚至还自学如何给小鸟做手术,将一根管子插进鸟的喉咙里,冒充鸟的“嘴”,然后把食物塞进去。
虽然对人类来说这是一项非常可怕的经历,但是乔普林却非常享受,并认为自己的经历应该拍成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。
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始终没有问世,直到2002年,一位名叫托尼·本内特的编剧根据乔普林的回忆录创作完成了剧本,并在互联网上发表了,这才有了拍摄的可能。